国庆、中秋假期健康风险提示天胜资产
随着国庆、中秋假期的到来,人员跨区域流动增大,传染病传播风险相应增加,在此,沂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假期出行时大家需注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诺如病毒肠炎、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出血热等传染病的预防。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病后,临床表现主要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后转为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主要防护措施:
(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鼻或口;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
(2)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尽量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及时就医,就医过程中全程科学佩戴口罩。
展开剩余85%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常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流涕、鼻塞、身体疼痛、寒战等症状。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可因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症病例。秋冬季是流感高发季节,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也可感染。
主要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鼻或口;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
(2)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科学佩戴口罩。
(3)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感染以及感染后发展成重症的风险。
三、诺如病毒肠炎
诺如病毒肠炎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排泄物天胜资产,以及污染的物体表面、环境等感染。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成人腹泻较多,儿童则呕吐较多。
主要预防措施:
(1)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
(2)注意饮食、饮用水卫生,尽量吃熟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海鲜,吃水果要清洗干净,喝开水或瓶装水。
(3)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换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学校等重点场所发生诺如病毒肠炎疫情后,需遵照国家相关工作规范进行消毒。
四、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疼痛。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疲乏、厌食、恶心、“三痛”(剧烈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和关节痛)和“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主要预防措施:
(1)避免被蚊子叮咬。在居室内和办公场所,使用蚊香或电蚊香液并使用纱门纱窗和蚊帐进行防蚊。前往公园、绿化带等地点,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在蚊虫出没频繁时间段(上午7点—9点,下午5点—7点),避免在草丛、树荫下等户外阴暗潮湿处长时间逗留。
(2)灭蚊,清理蚊虫孳生地。室内可使用杀虫气雾剂、电蚊拍、灭蚊灯等开展灭蚊。定期清除家庭、单位内的各种积水,翻盆倒罐,及时清理阳台、天台、房前屋后的各种闲置容器,露台、坑洼、树洞、竹筒等易积水的地方需要定期疏通以及平洼填坑,并疏通沟渠、清理岸边淤泥和杂草,清除小容器垃圾等,水养植物勤换洗,每周至少换水1次,刷洗容器内壁,清除虫卵,防止蚊虫滋生。
(3)及时就医。居住在或前往有伊蚊的地区后,需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本人的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五、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该病急性期及死亡病例的血液或体液中含有大量病毒,传染性强,照料患者的家属或护理人员等可因近距离护理有出血表现的病人而被感染,殡葬人员、家属在处理该病患者遗体时可被感染。
主要防护措施:
(1)避免蜱虫叮咬,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蜱传疾病。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建议穿长袖和长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里。进行园艺、采茶、放牧等农业林业牧业活动前,可使用含有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氯菊酯可用于处理靴子、衣物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以保持保护效果,或可购买使用氯菊酯处理过的衣服和装备。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包括避蚊胺、羟哌酯、驱蚊酯等,遵循产品说明使用。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高发地区,如出现发热、出血等表现,应尽快就医,并避免无防护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护理;患者离世,应避免在无防护情况下处理遗体等。
六、出血热
该病早期与感冒类似,具有迷惑性,一般有发热、皮肤黏膜三红(脸、颈部及上胸部发红)、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球结膜水肿等主要表现。发热在38℃-40℃、可伴有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
需要注意的是,发现上述可疑症状,要立即到当地的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就诊时说明有无鼠及鼠排泄物、污染物接触史等,且不要自行使用退烧药。因为出血热病毒致病的病理基础为全身小血管损伤,从而引起大量血浆外渗,所以发热期后常出现低血压休克。如果在高热时给予强效退热药物,可因大汗而使血容量进一步减少,从而加重低血压休克。
主要防护措施:
(1)防鼠灭鼠。做好居家及周围环境卫生,硬化地面,安装防鼠门、挡鼠板等,防止老鼠入室。一旦发现老鼠出没的痕迹,及时采取灭鼠措施,通过放置灭鼠毒饵、鼠夹、粘鼠板等方法捕鼠灭鼠。死鼠可用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淋消毒,用量应保证鼠尸表面完全湿润。
(2)庭院卫生。搞好家庭卫生,院内少堆放柴草杂物等。做好居家及周围环境卫生,清除“三堆两垛”(粪便堆、沙土堆、杂物堆,柴草垛、砖石垛),消除鼠类隐蔽、栖息、繁殖和活动的场所。
(3)粮食存放。搞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储存的粮食要放置在密闭容器中,家中避免被老鼠污染。
(4)野外活动。外出去野外踏青、作业、活动时,做到不在野外露宿,不在草堆、草丛中躺卧休息,在临时帐篷居住时不要睡地铺,要睡在离地面较高的床上或木板上。
(5)建筑工地。在出血热高发区进行野营、施工、农垦等野外作业单位,可于出血热流行季节,对有螨的工棚、宿舍等,使用正规登记的灭螨药物喷洒灭螨;家庭内可放置祛螨包来驱除螨虫。
(6)环境消毒。发现鼠类排泄物,清理者应戴上口罩,塑胶手套,用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等喷洒在排泄物上,使排泄物充分浸润,待消毒30分钟后再进行清理,清理掉的排泄物及纸巾抹布,应装入垃圾袋中密封丢弃。
(7)个人卫生。个人应避免直接接触老鼠、食用被老鼠接触过的食物、使用被老鼠粪尿污染的用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喝开水,吃熟食,勤洗浴更衣、勤晒被褥,饭前便后洗手。
(8)饮食卫生。注意饮食卫生,发现大米、粮食等食物有可能被鼠类啃咬过或被其排泄物、体液污染过,不要继续食用;瓜果蔬菜要清洗干净后食用。剩饭菜须充分加热后食用。
(9)疫苗接种。主要对象是16-60岁的高危人群,如农村生活及从事劳动生产、家畜、家禽饲养或从事野外劳作、经常暴露在鼠类活动较为频繁场所的人群。
供稿:传染病防制科天胜资产
发布于:北京市天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