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姚慧
“老师,妈妈把我的压岁钱藏起来了,我能向她要利息吗?”同学问。
“同学们,我们现在还不会管好用好金钱,妈妈帮忙保管,其实是帮助大家。至于要不要利息,既要看之前我们有没有与妈妈商量达成一致,也要看这笔钱有没有用来产生收益;如果只是请妈妈代管而不是用来借贷或者投资,那主张利息就不合理哟。”老师答。
春节刚过,在青岛市金融教育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金融研学课堂上,来自合肥路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又一次与基地讲师进行了“灵魂问答”。作为青岛金融监管局重点培育的面向社会公众常态开放的公益性金融知识普及场所,基地自开放以来,累计开展公益性教育宣传活动400余场,接待参观者万余人,推送线上宣传图文500余篇,触及消费者超百万人次,先后入选首批“青岛市消费教育(体验)基地”、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投资者同行陪伴基地案例选编》。
向新而行火配资
全场景拥抱数字变革
基地位于国家级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这处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基地,从设计之初就按照国家级标准进行建设,不仅安排专业人员为参观者讲解金融知识,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互动装备,结合不同金融场景设置17个展区,并专门针对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较弱的青少年群体,配备有VR游戏机等定制化体验工具,让他们在兼具趣味性的游戏通关中获取金融知识。
“基地的老师给同学们演示验钞机识别假币的灯光信号,还让他们戴上VR眼镜,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法,模拟不同身份视角沉浸式体验,然后进行防诈骗测试闯关……让听障人群也享受到了平等的金融宣教服务。”青岛市聋校八年级的老师至今对2024年9月那次研学体验记忆犹新。
新理念新技术的运用,让基地从音频视频、模拟体验、游戏软件、实物展陈等方面极大丰富金融宣教形式,帮助消费者获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内引外拓火配资
多层次覆盖消费群体
春节刚过,讲师赛赛就迎来了基地建成以来最忙的一天。上午,连续接待崂山实验小学、老年大学两波研学参观,下午跟志愿者小分队赴齐东路社区宣讲防范非法集资知识。“青少年处于形成正确的财富观的关键时期,中年人是金融理财的中坚群体,老年人要享受‘银发金融’的便利,金融教育已经成为一门‘从青春到白发’的必修课、公共课,我们多做一些,群众就多受益一点。”对于自己的工作,她乐在其中。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近年来,基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金融教育与国民教育体系有机衔接。与驻青高校和中小学校合作探索“六个一”学生实践体系,探索“基地+课堂”研学模式,累计举办“学员论坛”“宣教微沙龙”等研学参观活动数百场。由专兼职讲师20余人组成金融消保志愿服务团队,深入社区、校园、乡村开展“消保县域行”“小小银行家点亮金融梦”“爱老助老智享金融”等专题活动。
针对不同对象,基地形成分层覆盖“一老一少一新”等群体的宣教体系。对老年群体,聚焦网上购物订餐、生活缴费等日常生活消费场景开展智能化应用专题培训,帮助“银发一族”同享数字便利;对学生群体,开设普及金融知识专题实践课,引导孩子将金融知识向家庭传播;对新市民群体,重点开展防骗反诈、防范非法集资等宣传教育,提高新市民的金融反诈能力。
聚焦内容
高质量打造宣教产品
“我宣誓:继承红色金融光荣传统,坚守金融为民初心使命……”2024年5月4日,市委金融办青工委“传承五四薪火凝聚青年力量”活动在基地举行,青年干部学习红色金融史、聆听“三块银元”等经典故事,已经成为青岛金融青年在“五四”青年节期间的特别课程。
“我们建设基地的初衷,是通过参观游览和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更多的参观者了解中国和青岛金融史,共同品读红色金融蕴含的丰富革命精神和厚重文化内涵。”基地负责人介绍,“围绕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聚力打造高品质的宣教产品,来增强金融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含金量’。”
在线下,基地设置“青少年财商养成课”“筑爱夕阳防诈讲堂”等30多个主题课程,展示23种货币实物,摆放宣传手册和书籍200余册,搜集图片600余张、视频100余个,积累了数百万字的宣教素材,依托“一屏万卷”模式供消费者多形式选择课程和参观体验。在线上,基地创建了“青岛市金融教育示范基地”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金融知识”“风险提示”“消保新闻”等栏目,向公众提供在线预约参观、线上公开课、金融知识问答等互动服务,展播推送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宣教文案、短视频、漫画数百篇,让金融知识“触手可及”。
“下一步,将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持续打造公益、开放、专业的一站式金融服务教育平台火配资,着力构建‘大消保’格局,帮助社会公众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传递金融为民正能量。”青岛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
天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